根据惯例,我国的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,分别在每十年的第3、第8年份实施。今年是2023年,正好迎来全国第5次经济普查。
此次经济普查,也是继2018年之后的首次经济全面普查。2018年以来,中国经济历经贸易战、新冠疫情、美元加息、欧洲地缘冲突等影响,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,保持了强劲的韧性和定力,实现了较稳定的增长。那么,此次经济普查,与以往历次经济普查相比,有哪些不同呢?
一、首次将投入产出列入调查重点
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显示,第五次经济普查将全面调查国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体量、布局和经营效益,旨在摸清各类单位的基本经营状况,首次将投入产出列为重点调查内容。
调查投入产出的目的,是为了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行业间的经济联系。通过投入产出的调查,能够收集信息,详实分析各个行业及产品的投入结构、投资结构,反应各行业的联动效率。也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、设备、效率及产品销售等数据做复盘分析,跟深刻理解经济发展的健康情况。
二、首次将“三新”作为经济普查的基本内容
所谓的“三新”,指的是新产业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,代表的是创新型的经济体,也代表新的经济发展动能。调查三新数据,能够为判断经济发展趋势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。2022年,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已经超过21万亿,比上年增长6.5%,已经占到全国GDP的17.36%。
三新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,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。此次把三新经济作为经济普查的基本内容,掌握一手数据,能够更全面地反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展和成效,也有利于国家政策、资源和人才的倾斜。
三、新调研技术投入应用
随着国家经济体系的发展,经济形态百花齐放,以往传统的普查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整体的经济普查要求。因此,本次经济普查从普查工作方法上也做了创新和优化,新的普查技术投入应用。
优化个体户抽样方法。对抽样调查层个体户按照工业、建筑业、批发零售业、住宿餐饮业和服务业分别进行抽样调查,提高抽样代表性;
加强园区统计。制定园区代码编码规则,单位基本情况表中增加园区指标,建立园区与调查对象的关系等等。
采用移动小程序采集数据。提高数据采集的便利性。同时,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和光学字符识别(OCR)系统,直接调取企业电子营业执照信息,智能识别纸质营业执照信息,减轻录入工作量。
目前,各地正有序推进普查登记工作。在上海,全市3万余名普查员佩戴统一工作证,通过发放告知书等宣传资料,对普查相关工作要求进行宣传和讲解,并指导普查对象依据原始资料,完成普查表数据登记;在陕西,当地综合应用普查成员单位、互联网服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、融合陕西文化特色的普查宣传,普查员逐楼逐户遍访,协调多个部门开展“地毯式”摸排,确保高质量完成登记工作任务。